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 | 设为首页 | English
当前位置:主页>家教经验>
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更具生命力
来源:  作者:本站

3月份以来,按照学校整体工作安排,语文学科委员会多次进行随堂听课,并认真及时展开研讨。在最后的座谈会上,我们一致认为: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,其实就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;语文教学的问题,其实就是所有学科都存在的问题——课堂的生命力问题。主要表现为:
1.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,而且随着年级的递增,举手的人数呈递减趋势。教师提问,要么直接点名,要么集中在几个同学身上。
2.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几乎没有——准确地说,是没有机会提出问题。
3.教师主导课堂的欲望和能力很强,滔滔不绝,如醉如痴,激情四射,学生却游离在课堂和文本的表面,或似是而非,闪烁其词,或退居一隅,面无表情,或精力分散,扰乱课堂。
教学即对话,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,对话的深度、广度、效度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,这样的教学也很难说是有效教学。
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丧失了对话的兴致?是什么原因使课堂的主人反而退到了课堂的边缘?除去内敛、低调的文化心理的影响,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反思什么呢?

反思一:你“教了什么”?
“教什么”永远比“怎么教”重要,是一条铁定的教学规律。
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,曾在比较中向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难点。他说,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,从未知到已知。而语文教师,却没有这样的便宜。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,而是自以为是的“已知者”。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出未知,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,将已知转化为未知,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,让他们恍然大悟,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。语文教师的使命,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,也光荣得多。数理化教师英语教师的解释,往往是现成的,全世界公认的,而语文教师,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、探索和发现。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,有一种办法,就是蒙混,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,视其未知如不存在,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,将人所共知的、现成的、无需理解力的、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,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,自我迷惑,愚弄学生。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。语文难教,难就难在要从学生的已知中揭示未知;语文好教,好就好在容易蒙混、愚弄学生。怪不得上学的时候就不断地听人说,是人就能教语文。“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”,原来都是糊弄的主儿。
譬如小说教学,湖北的余映潮老师认为,研究小说的教学,先要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;研究小说教学的基本内容,是为了让我们透彻地知道,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。浙江的王尚文教授认为,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,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,恰恰是目前我们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。上海的李海林校长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,学生对教材上的小说几乎没有热情的真正原因,不是教学方法,而是教学内容——我们教的既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,也不是我们平时阅读小说时会关注的东西,我们教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。
上一页12 3 4 5 下一页

关于本站 | 会员服务 | 隐私保护 | 法律声明 | 站点地图 | RSS订阅 | 友情链接
免责声明:凡本站注明来源为xx所属媒体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